来这里,遇见世间美食

中国人的荧幕美食

文/chewin 圖/豆瓣

中國人好吃,在食物的選材上也沒有西方人來的“謹慎”,說到吃中國人也一套一套的,看看八大菜係便知道。

但當中國人把美食搬上熒幕后,卻收起那些“一套一套”,多了幾分“謹慎”。

前天首播的《深夜食堂·中國版》把各種尷尬滿屏綻放,演員表演暫且丟一旁不管,說說這個食堂里的菜。


第一集被人吐槽最多的就是泡麵,有吐槽說三更半夜吃泡麵的,有吐槽說夜宵應該吃小龍蝦才符合國情的,有吐槽泡麵不應該煮桶裝的。

說到這部作品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原版,原版的《深夜食堂》說的都是市井之人,有些更是邊緣人物,他們透過家常菜來帶出人物故事,每集時長不多,僅僅30分鐘左右,所以要在著30分鐘里講清楚人物故事、美食展示、還有故事的前後連貫,使得每個故事都盡量說得簡單,也導致有些故事很公式化地到點即可。



日版的第一季出現較多的美食製作鏡頭,哪怕佔用故事的時長也沒有把這些鏡頭減去,這是日本拍美食類影視作品的特點,晨間劇《多謝款待》是這樣、電影《小森林》是這樣,因為美食類影視作品最吸引人的往往是用美食引人入勝,而非用人物故事來引出美食。




《深夜食堂·中國版》就是嘗試用人物故事引出美食,美食製作鏡頭少得可憐,老實說深夜食堂就是群不顯眼的人物在這裡點些家常菜的地方。

點方便麵我不覺得突兀,但著重說老壇酸菜味道我覺得突兀;

喝酒我不覺得突兀,但著重說是蘋果酒我覺得突兀;

客人送東西給老闆我不覺得突兀,但著重說那是某菜籽油還加粗加黑表明說是健康油我覺得突兀……


為什麼《深夜食堂·中國版》看得讓人覺得尷尬?因為導演壓根就沒把他當美食電視劇來拍,除了滿屏飛的贊助商以外,沒有一丁點的誠意,請問這是拍給贊助商看?還是我們普通的觀眾呢?

除此以外,人物刻畫過於臉譜化,嫁不出去的“剩女”一定是高學歷的女博士、一定是高收入的女白領、一定是傻白甜還帶點弱智的女青年……《深夜食堂》刻畫的本來就是市井之人,所謂市井之人就是些普普通通的人,她一切普通依舊嫁不出去,不是因為她有高學歷、高收入、低情商,而是真的沒遇上!


今天我還看了早前上映口碑一般的《喜歡你》也是美食題材,在美食跟人物的把控上算得上中規中矩,沒有亮點但也沒有大缺點,在美食鏡頭的處理上都是著重于大菜。


說到華語美食電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李安的《飲食男女》,影片開始的那幾分鐘食材處理的鏡頭,我百看不厭,完全滿足視覺跟聽覺的享受,更不要說故事,從美食中來也從美食中去,就好像我百看不厭的另一部電影《小森林》一樣,做的就是家常菜,說的就是老生常談,但從做菜中悟出食材乃至自然給予我們的道理,感覺故事變得有層次,每次觀看都有不同的感受。


《深夜食堂·中國版》我勉強看了兩集,真心極限了,演員表演得刻意,每次看到吳昕的表演就想問,現在流行“邱瑩瑩”式的表演嗎?更不要說徐嬌,好歹也是童星且跟大腕合作過,怎麼現在就跟一個新人演員一樣,把演戲當過家家來玩了呢?


黃磊,連續兩部日本改編作品擔任主演,都失敗了,人物刻畫就跟百度翻譯一樣直譯,兩部作品給人感覺就好比客戶找來兩個視頻給你參考,你就直接照搬一樣,卻又搬不到精髓。


大概自《舌尖上的中國》后,美食就有點像IP一樣的存在著,《舌尖2》不如《舌尖1》好看除了因為我們要求提高了以外,還有一點我們想看的是美食本身,而非遷就故事而衍生出來的美食作品。

©chewin | Powered by LOFTER